因为雨水、因为绿色、因为地球、因为爱

参加2008年文学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心情小记(2008.11.8-10)

连绵的雨天,带来丰沛的雨水。在秋天与冬天的迭嬗交替间,坐落在桂子山上的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迎来了2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共同为文学和环境牵心,让文学与自然作了一场道德对话。众多学者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谈世界文学,以期找出人类与环境共存共荣的方式,一场绿色与心灵的对话由此展开。

因为雨水
来自赤道,雨水丰沛
四月春眠,细雨纷飞
十一月的季候风,连绵不断的雨雷交响
从来没有缺少雨水的烦恼,
从而也就没有缺少水的危机意识。

我们需要雨水,
却不是酸雨,
我们需要石油与煤炭,
却不需要过多的二氧化碳
我们喜欢下雪的浪漫,
却不喜欢肆虐。

空气、水、土
微生物、植物和动物
我们只要雨
不要酸雨

因为绿色
森林是大树的家园,
也是人类的家园。

是地球空气的调节器,
也是动植物的宝库,
是天然的水库和排污装置,
是大地的卫士。

森林要人类,
人类要森林,
我们相爱,
却错用了相爱的方式。

这是一场很有意义的研讨会,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功用,是谁说文学家是浪漫不切实际的?我只知道,在人类文明开始以来,文学从来就是一个唤醒心灵、洗涤心灵的角色。让我们用文学来关心环境,关心地球,让文学发挥最真、最善、最美的社会功能。借此写下一点心情,作为自己感受的痕迹记录。

备注:
学者们指出,心态与生态是人类文明始终存在的两大问题,心态关乎共容,生态关乎共生。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们同处一个地球村,共容之心态的营造、共生之心态的创造尤为重要。共容方能共存,共存方能共生,我们不仅应当学会与他人共容,更应该学会与自然共容。(1)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平共生。

现代文明条件下的人类不但面临生态危机,而且面临精神危机。这种危机暴露出人的物质需求对精神需求的扼杀。为参加这场研讨会,翻阅了一些关于环境伦理学的资料,生态危机是专门用来表明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概念,主要指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基本生态过程即生态结构与功能的破坏和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类存在的现象。(2)这些危机主要表现为: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

(1) 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 余谋昌,当代社会与科学环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213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