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人.宽柔情---黄剑峰谈新山人的宽柔情怀

那是一个寻常的午后,走进黄剑峰的书房,仿如走入学者的书斋,一列列的书架,各类书籍陈列于上,虽凌乱,却有序。桌上一册一册的剪报,呈现的是铿锵有力的纪录,只要涉及需要数据证明的课题,黄剑锋马上就会翻阅随身携带的小册子,让数字说话,这些数字是近30年来,陪伴黄剑锋在漫长的“华教之路”上,为争取华教权益的重要依据。

黄剑锋侃侃而谈他在华教路上耕耘的心路历程,渐而进入新山人对宽柔特殊情怀的课题。

1913年,宽柔创校。从“宽柔学校”,经过数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山华人人数的不断增加,一直到了1960年代才发展出今日“宽柔小学”,既“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宽柔五间小学就这样一间一间如莲花绽放。到了50年代,在新山华裔同胞的坚持下,开始创办了“宽柔初中部”,1958年,马来亚首间不接受政府任何一分钱津贴之华文中学――新山宽柔中学,就在半岛最南端的土地上矗立。80年代末,“南方学院”更是在“宽中专科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南方学院”与“宽柔”具深厚的渊源,自不侍言。

在改制风雨中,宽柔董事会毅然拒绝更帜,坦言:“宽柔中学不接受政府津贴,一切经费由全体董事及新山人负责。”宽柔中学就这样成了新山华人的文化包袱,因此对宽柔的情怀也就更深了。

黄剑锋不久前在报章上发表他对新山增建华小的看法,他解释说:新山人对“宽柔”拥有特别的感情,“宽柔”在新山人的心目中,已经奠定了稳如泰山的地位,未来若兴建的新华小,能够沿用“宽柔”校名,将更能赢得新山华社的认同。为延续“宽柔学村”的概念,将来希望能出现宽柔六小、七小、甚至八小。

新山人常自豪的说:这个城市,有超过百年的传统,便是从一庙一山一校开始的。庙是柔佛古庙,山是中华义山,校就是宽柔。一城宠爱于一校,宽中与五间宽柔小学,一校牵动一城,这种极为特殊的文化景观,不但是新山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国海外同胞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世界特有的文化遗产。

“宽柔”不仅是新山人所公认的一所学府,许多家长更是以把孩子送入“宽柔”就读为荣,许多学生自小就以进入“宽柔学校”为梦想,更向往进入“宽柔中学”。新山华人族群当中,即使本身不是自“宽柔”毕业,但是,家庭成员中也不难找到宽柔人,再不然,生活圈子里、朋友同事中也肯定会有宽柔人。无形中,每一个新山人,都生活在“宽柔学村”这块土地上,尽管他不是毕业于“宽柔”,但也可算是“宽柔学村”的一份子。它不仅仅是一间学校,更是一个文化理念,就像是一个文化品牌,巍峨地矗立在半岛南部的土地上。

“宽柔”经过一战、二战,从殖民地时代到国家独立,再突破重围坚决反对改制,成为全马第一间独立华文中学,一步一脚印,一路风雨,一路茁壮。据黄剑锋的纪录显示,今天五间宽柔小学人数有一万一千多名,宽柔中学总校和分校八千多学生;另,五间小学教职员约450人,宽中总校和分校教职员有420(253+167)人,就已经是近两万人,再加上宽柔的董事、家教协会及学生家长群,这个数目是非常可观的,倘若再加上历届的校友及曾经参与宽柔学校工作的人数,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队伍,此数目已难以悉数,可以发挥无穷的潜力。

黄剑锋在新山参与的第一份华教工作便是出任宽柔五小家教协会理事。此后30年,他一直把新山的华教事业当成己任,在华教的奋斗路途上,黄剑锋是凭着一颗炽热之心,不离不弃。

风雨同舟,华教情怀,新山人、宽柔情,黄剑锋呼吁新山人珍惜这特有的文化遗产,一起来耕耘“宽柔学村”这块土地,并将之发扬光大。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