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剧减,泰丰华小迁校----赖校长谈搬迁情意结
正当许多城市地区的华小因人口不断增加而爆满,课室供不应求之际,位于哥打丁宜的泰丰华小却因新村人口老化而学生人数剧减,同时面临学生来源匮乏的窘境,因此该校董家教认为惟有迁校才能为泰丰华小谋求更好的前景。
创办于1954年,迄今已有54年历史的哥打丁宜泰丰华小,位于距市区约10公里的泰丰新村内。目前只有學生16名,包括3名巫裔學生。其中,有5名學生來自4公里以外的盼望之家收容中心,而來自新村的學生則只剩1名,属于微型华小。校长赖瑀凤娓娓道来,眼光中似有无限的感慨与无奈。
泰丰华小在全马的华教发展史中,算是一所具特殊背景的学校,在二战前就已存在。当年从中国南来的华侨聚村于泰丰港角,经过了数十年的岁月,在“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下,为了延续下一代子孙的母语教育,不惜积累汗水与经验,挑战环境的艰难,在新村建立了一间华文小学。据史料记录,该校1954年开课时,暂借用当地临时民众会堂上课,学生人数仅共30名,到了1957年,才接受政府全部津贴,成为国民型华小。泰丰华小的存在证明了华人在哥打丁宜的聚落早于其他县城,它不但是马来亚走向独立的历史见证者,同时也是哥打丁宜华裔许多代人的小学,更是他们祖辈间的共同回忆。新村目前约有30户华裔家庭,都是在自己的园地中以务农为生,由于没有其他商机,有80%的年轻人都因往外谋生而迁居他处,渐渐变成“老人村”。
自小生长于大都会的赖校长,虽然只掌校两年,但是对泰丰华小却有深厚的难舍之情。当她谈起两年前从一个繁华首都走进僻壤的泰丰新村,脸上浮现的是回忆中的喜悦。她说,泰丰新村实是一个都市里的世外桃源,当她踏入办公室的每一天,新村空气中的新鲜因子就是推动她掌管校务的动力来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这样的净土里工作,复得返自然,确是一件身心愉悦之事。透明的忧愁和着喜悦,不能溶解的是记忆,赖校长在泰丰华小点点滴滴的回忆将是她今生的珍藏。
两年的掌校期间,虽然,在面对学生人数的问题里挣扎与矛盾,感到痛心,但赖校长却深知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突破困境,才能使泰丰华小继续生存下去。她感谢在黄剑峰先生的穿针引线下,机缘巧合,得到各方的协助与支持,包括林俊民先生、华小发展工委会以及马华的协助,才踏上了迁校的列车。更要感谢的是金山园发展商答应捐献校地,并承包24间新校舍的建筑费,工程预定于一年半完成。
迁校,对于赖校长个人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学校能够转型提升,也解决了学额的问题;忧的却是,从此唯一的人文建设将消失于泰丰新村这个世外桃源的净土上。 但是,面对乡村人口的老化,学校不得不转型发展,至少,在面临关闭之前,迁校是个不错的方案,也会带来更好的生机。基于此,赖校长作为一个转型期的关键人,在舍与得的中间地带,作出明智的选择与决定,她不得不割爱,不得不迁校。
长期以来,泰丰港村民秉持着爱护华教的心,积极参与和关注泰丰华小的发展。 泰丰华小在建委会以及许多社会人士的关注下,迁校一事,已是不容置疑的唯一途径,此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我们且期待金山园泰丰华小的开课,让这个社区注入多一些人文清流,同时给这个社区的学子多一个求学的空间。
创办于1954年,迄今已有54年历史的哥打丁宜泰丰华小,位于距市区约10公里的泰丰新村内。目前只有學生16名,包括3名巫裔學生。其中,有5名學生來自4公里以外的盼望之家收容中心,而來自新村的學生則只剩1名,属于微型华小。校长赖瑀凤娓娓道来,眼光中似有无限的感慨与无奈。
泰丰华小在全马的华教发展史中,算是一所具特殊背景的学校,在二战前就已存在。当年从中国南来的华侨聚村于泰丰港角,经过了数十年的岁月,在“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下,为了延续下一代子孙的母语教育,不惜积累汗水与经验,挑战环境的艰难,在新村建立了一间华文小学。据史料记录,该校1954年开课时,暂借用当地临时民众会堂上课,学生人数仅共30名,到了1957年,才接受政府全部津贴,成为国民型华小。泰丰华小的存在证明了华人在哥打丁宜的聚落早于其他县城,它不但是马来亚走向独立的历史见证者,同时也是哥打丁宜华裔许多代人的小学,更是他们祖辈间的共同回忆。新村目前约有30户华裔家庭,都是在自己的园地中以务农为生,由于没有其他商机,有80%的年轻人都因往外谋生而迁居他处,渐渐变成“老人村”。
自小生长于大都会的赖校长,虽然只掌校两年,但是对泰丰华小却有深厚的难舍之情。当她谈起两年前从一个繁华首都走进僻壤的泰丰新村,脸上浮现的是回忆中的喜悦。她说,泰丰新村实是一个都市里的世外桃源,当她踏入办公室的每一天,新村空气中的新鲜因子就是推动她掌管校务的动力来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这样的净土里工作,复得返自然,确是一件身心愉悦之事。透明的忧愁和着喜悦,不能溶解的是记忆,赖校长在泰丰华小点点滴滴的回忆将是她今生的珍藏。
两年的掌校期间,虽然,在面对学生人数的问题里挣扎与矛盾,感到痛心,但赖校长却深知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突破困境,才能使泰丰华小继续生存下去。她感谢在黄剑峰先生的穿针引线下,机缘巧合,得到各方的协助与支持,包括林俊民先生、华小发展工委会以及马华的协助,才踏上了迁校的列车。更要感谢的是金山园发展商答应捐献校地,并承包24间新校舍的建筑费,工程预定于一年半完成。
迁校,对于赖校长个人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学校能够转型提升,也解决了学额的问题;忧的却是,从此唯一的人文建设将消失于泰丰新村这个世外桃源的净土上。 但是,面对乡村人口的老化,学校不得不转型发展,至少,在面临关闭之前,迁校是个不错的方案,也会带来更好的生机。基于此,赖校长作为一个转型期的关键人,在舍与得的中间地带,作出明智的选择与决定,她不得不割爱,不得不迁校。
长期以来,泰丰港村民秉持着爱护华教的心,积极参与和关注泰丰华小的发展。 泰丰华小在建委会以及许多社会人士的关注下,迁校一事,已是不容置疑的唯一途径,此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我们且期待金山园泰丰华小的开课,让这个社区注入多一些人文清流,同时给这个社区的学子多一个求学的空间。
评论